日前,国家档案局公布了2014年度优秀科技成果奖励项目名单,我校李玉虎教授主持的“档案与古文献修复过程中易损原貌防损预加固关键技术”研究获得一等奖。
在我国晚清以至建国初期的档案中,有大量文献内容以水溶性字迹书写而成。这些档案中相当部分发生了酸化、糟朽、污染、霉变等病害,处于濒危状态。因此,国家长期实施“国家重点档案抢救修复保护工程”。修裱是其中的主要技术方法,但是,在修裱过程中,文献中的水溶性字迹遇水发生严重洇化扩散,使珍贵档案的原始信息永远消失。我国博物馆、档案馆馆藏元、明、清等朝代的圣旨、佛经、字画等在修复过程中也发生脱落模糊现象。上述难题给国家重点档案修复工程带来严重困扰。
针对此重大社会需求,李玉虎教授科研团队进行了近二十年的科研攻关,研制了微量沉淀吸附加固、壳聚糖吸附加固、水性氟加固剂等系列技术,能完全防止修复过程中水溶性字迹的洇化和颜料字迹的脱落模糊现象,完整保持珍贵档案原貌。2013年9月13日,国家档案局组织专家对该项目进行了鉴定,专家组认为“创新性解决了档案文献修复的瓶颈性难题”。
十几年以来,该技术在国家重点档案修复工程中已系统广泛推广应用。以其为主要支撑实施了多项国家重点档案抢救修复工程,有延安革命纪念馆藏延安时期文件、西安事变纪念馆藏西安事变期间报纸、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藏珍贵文件等革命纸质文献抢救修复工程;有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湖北省档案馆、河南省档案馆、广东省档案馆、西安市档案馆、西安交通大学档案馆等馆藏民国档案文献抢救修复工程;有西安博物院、安康历史博物馆、咸阳博物馆、耀州区博物馆等馆藏圣旨、佛经、字画修复保护工程等。其中相当部分受到社会高度关注。抢救修复延安革命纪念馆藏我军为日本战俘开办“日本工农学校”学员日记等为日寇侵华铁证。抢救修复湖北省档案馆藏晚清张之洞、盛宣怀等重臣实施“洋务运动”,创办东亚规模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汉冶萍公司档案,真实反映了我国民族工业艰辛起步的历程。抢救修复的西安交通大学藏南洋公学档案记载了交通大学培育民族栋梁的沧桑历史。
该项目科学务实的创新和广泛应用受到了专家高度评价,被评为国家档案局优秀科技成果一等奖。另外,李玉虎教授主持的“铁盐墨水字迹档案自毁成因和抢救修复保护研究”获得国家档案局优秀科技成果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