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秦岭生物学野外实践教学基地通过基金委专家组论证
发布时间:2007-10-31       浏览量:     作者:      来源:
   分享到:
10月23—27日,国家基金委组织以北京大学许崇任教授为组长,四川大学王喜忠教授、武汉大学郭友好教授、西北大学崔智林教授、兰州大学张迎梅教授、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李枢强研究员为成员的专家组,对我校秦岭生物学野外实践教学基地进行现场论证。教育部科技司基础研究处雷忠良处长、基金委综合计划处谢焕瑛处长、安文娟同志参加了现场论证。这是我校国家生物学理科基地申报2007年“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能力提高(野外实践)”项目(180万元)初步获得通过后,接受基金委专家组对野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实地考察。我校秦岭生物学野外实践教学基地是目前仅有的四所国家级生物学野外实践教学基地之一。
学校、生科院对这次现场论证高度重视。10月24日上午,赵彬副校长、教务处党怀兴处长,科技处刘昭铁处长、冯建新副处长、生科院王喆之院长、安书成书记以及生科院副院长李金钢、李恒朝、邰发道、任维和生科院部分教师参加了汇报会,项目负责人李金钢副院长详细汇报了我校野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情况,并回答了专家组的提出的问题。
10月24-26日,专家组在生科院领导和部分教师的陪同下对周至楼观台、太白山、佛坪、洋县和旬阳坝等实习点进行了现场考察。在周至楼观台主要了解了珍稀濒危动植物的救护和保育知识;在太白山了解不同海拔的植物群落及物种垂直分布格局;在佛坪和洋县对大熊猫和朱鹮的野外生境进行了实地考察;在旬阳坝对野外综合实习环境进行了考察。
10月27日上午,专家组经过讨论形成了反馈意见,我校张建祥副校长、教务处党怀兴处长、生科院领导和部分教师参加了项目意见反馈会,专家组组长许崇任教授指出:位于秦岭南坡中心地带的旬阳坝是秦岭生物学野外综合实习基地理想场所,海拔800-2889米,涵盖暖温带和亚热带植被类型,垂直分布明显,有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和亚高山灌丛草甸等多种生态景观,计孢子植物2000余种、种子植物1235种。动物分布具有东洋界和古北界两大动物地理区系的特征,呈现出相互交汇的独特格局。该地区动物种类丰富,分布有鸟类14目,127种;兽类7目,65种;爬行类2目,20种;两栖类2目,10种;昆虫18目,3000余种。旬阳坝地形开阔、小环境复杂多样,有多条可供实习的线路。该基地有良好的前期积累,有比较丰富的动植物种类及分布的基础资料。基地有20位实习指导教师,师资力量能够满足动植物学和生态学的综合野外实习。宁东林业局闲置的多栋建筑可以改造利用,食宿、教学场所、活动场地等基础设施基本完备;交通便利,通讯网络具备,该实习基地可对其他省市的高等院校开放,每年可同时接纳多所学校300-500人开展野外实习,是开展生物学野外教学的极佳场所。
同时,专家组建议学校落实配套经费,支持改善实习基地的条件建设;进一步加强学生野外科研训练相关条件的建设,开展相关课题研究训练;将野外实习单列为必修课程,并给予合理学分。专家组一致通过论证,建议该项目尽快实施。
最后,张建祥副校长对专家组的工作表示了诚挚的谢意,并表示,学校将针对专家组提出的建议组织相关部门召开专门的会议,尽快解决存在的问题,将我校秦岭生物学野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成为国家级生物学野外综合实习示范基地。
|
友情链接 :